新闻中心

News

吃瓜网:智慧养老前景可期

 发布时间:2025-07-05 浏览次数:

可穿戴设备能够搜集健康信息、毫米波雷达能侦测跌倒事件、虚拟养老院能提供照护服务……近年来,伴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各式各样的智能化养老产品与服务纷纷涌现,极大地便利了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加速推进智慧养老的发展。智慧养老变得更加易于获取,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看好。

破解居家养老难点

这款胸牌具备定位及警报功能,便于老人在遭遇不测或求助时迅速发出求助信号。战略发展总监张阗年向记者透露,针对居家养老的特定场景,公司研发团队精心打造了包括紧急呼叫、环境监测、行为感知在内的10大类共227款设备。这些设备通过物联网、云计算、语音识别以及AI技术的融合应用,将智能硬件设备紧密连接,从而有效缓解了老年人居家养老的后顾之忧。

自“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攀升,其占总人口的比率也从2020年底的18.7%增至2024年底的22%。这一养老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促使众多智慧养老科技产品的涌现。据企查查统计,2024年全年共注册了429家与智慧养老相关的企业,这一数字较上年同期增长了19.83%。

在迅猛发展的背后,市场需求的强劲推动和政策的有力扶持是不可或缺的。近年来,智慧养老政策呈现出一种“稳步推进,持续升级”的发展态势。复旦大学AI向善与数智养老研究中心的负责人申琦指出,自2014年上海颁布首个地方性规范性文件之后,我国的智慧养老政策经历了从传统养老服务的信息化改造向居家社区养老融合、医养结合等服务的升级转变,目前正处在加强部门间的协同合作、重视城乡发展平衡的提质增效阶段。

随着需求的不断上升以及政策的推动,我国智慧养老产业的市场规模持续扩大,并已初步构建起一个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陈功,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兼教授,阐述道,从上游的传感器、智能硬件、算法平台,到中游的数据运营、系统集成,再到下游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的深度融合,智慧养老已构建起“硬件+软件+服务”的综合性产业链,同时孕育出了“智慧养老社区”和“虚拟养老院”等新兴业态。

提供多元养老服务

在生存保障与品质追求的双重目标下,科技的力量正在重塑我们对“老有所养”的理解。流通与消费研究所的副研究员姜照指出,在传统的养老模式中,家庭往往承担着主要的照料职责,承受着较大的负担,而养老机构普遍提供的是同质化的基本生活服务;而智慧养老则通过充分运用数据信息,精确描绘出用户的个人画像,进而提供定制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

北京市东城区是北京市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的区域之一,其常住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例已经达到了30.4%。为了提高养老服务质量,该区已建立了超过一千家的养老服务驿站,旨在满足老年人对于多样化服务的不同需求。

小棉袄爱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了东城区四个街道十个养老服务驿站的运营工作。在“小棉袄爱老服务平台”上,老人的健康状况可以直观查看。借助智能检测设备,我们定期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制定出个性化的照护计划。这些照护服务包括医疗援助、饮食供给、专业护理以及个人卫生等各个方面。宁宁,小棉袄爱老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创始人,透露道。截至目前,该平台已经详尽地记录了160位老人的基本信息,并成功实现了对他们的全面健康管理。

智慧养老模式正从单纯的被动照顾向主动预防转变,从家庭独自承担转向社会共同参与。这一变革突破了养老服务的传统界限,为老年人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服务选择。申琦指出,借助智慧技术,能够更高效地实现家庭、社区与机构的互联互通,构建起资源互惠的养老体系。这样的体系不仅能够将社区服务精确地送到老人家中,还能缓解家庭的照护负担,同时激活那些分散的社会养老资源。

在智慧养老的大背景下,“老有所养”这一理念体现在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化、提供更优质且定位精准的养老服务,以及老年人更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活动。陈功提出,智慧养老技术为打造“15分钟社区养老生活圈”奠定了基础,这一举措有利于解决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提升偏远地区获取养老服务的便利性,并且能够缓解养老服务行业的人力紧张状况,减少服务成本,扩大服务范围。

新科技助力赋能

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等技术的迅猛进步与更新换代,使得智慧养老的范畴不再仅限于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以及安全保障等服务,更将在精神慰藉、日常沟通以及社会融入等层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近期,众多旨在弥补老年人功能缺失的机器人产品在各类展会中频繁展出,成为智慧养老行业的一个显著特色。邢新主,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智慧养老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他指出,从行业实际应用来看,养老机器人具备自动化照护功能,部分型号还能成为老年人获取资讯、学习娱乐的助手,为他们提供陪伴;此外,还有机器人能够帮助老人寻找物品、递送快递、提醒按时服药以及协助外出活动。今年二月,我国主导制定的养老机器人国际规范正式公布,这一标准对养老机器人的细致功能提出了明确规范,对于养老机器人的广泛应用以及助力老年人群体享有更高品质的生活,无疑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2024年8月,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携手腾讯研究院推出了以“AI向善”为主题的老年关怀大模型语料库项目。申琦指出,该产品为人工智能实体构建了以老年人实际使用为依据的“老年语料库”以及涵盖养老相关问题的“专家语料库”,包括健康咨询、养老金融、老龄政策、老年大学等内容。此外,它还能实现六种多角色设定,并模拟出50余种交互场景。申琦指出,语料库的建立是为了应对养老领域中人工智能技术所面临的“数据丰富却缺乏温情”的问题,同时旨在满足老年人对于情感多样化和社会互动的多元需求。

智慧养老行业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然而,若要全面进入千家万户,仍需克服诸多困难。陈功强调,目前智慧养老领域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三个。首先,智能终端技术未能与用户需求相匹配,部分产品过度强调技术参数的升级,却忽略了老年人真正的需求和操作习惯,导致适老化改造不够;其次,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多数企业规模较小,业务形态较为分散,这导致了产品更新换代不够及时,市场供求关系失衡,高端产品难以负担,基础服务难以普及;再者,智能设备在收集大量敏感数据的同时,其隐私保护措施尚不健全,数据安全和伦理风险问题也随之而来。

陈功提出,应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适老化技术研发架构,优化供需对接的市场化辅助体系,尝试实施“租赁代替购买”的新模式,以减少老年人的使用费用。此外,还需对AI机器人的情感交流、健康数据分析决策等应用场景进行伦理评估,强化数据安全与伦理治理的防护墙。

邢新主强调,智慧养老的目标并非是机器取代人,而是通过技术作为桥梁,打造一个既高效又充满人情味的养老体系。他认为,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将涌现出更多养老服务的新场景,使老年人在科技与人文关怀的交织中,能够享受到一个高质量的晚年生活。(经济日报记者 康琼艳)

预约参观